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章 “礼乐”,最伟大的制度

近日网上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外国人说中国没有贵族,他们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像他们国家那样的贵族礼仪。

只可惜朱安上不了外网,要不然他多多少少得把这篇分享到他们的网站上去。

让他们看看,让他们开开眼界。

让他们看看到底什么才叫做最顶级的礼仪。

他们中国不是没有贵族,不是没有贵族礼仪。

可以收获到现在的人,谁家桌子上不是贵族。

他们中国的礼仪要是执行起来那绝对是所有国家之中最严格的。

谁家的礼仪能够做到上到祭祀活动,国家活动,下到言行举止一跪一拜都是规矩的。

倒是在他看来外国人的那些礼仪有些不伦不类。

谁规定吃牛排就不能用筷子夹,谁规定喝红酒就不能用普通的杯子必须要用红酒杯?

他们祖先在制定礼仪的时候那些洋人还在树上呢。

所以那句话对于他们华夏来说多少是有点倒反天罡。

【礼乐日渐兴盛,制度趋于成熟,这两大支柱的合力支撑让周成为比夏商两代更为统一和强大的国家。

这是周公天才般的政治发明,此后数千年中他成为历朝执政者不断回望和反复思量的制度参照。】

“礼乐的制定是周公最伟大的发明!”

哪怕是刘邦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从看了后世的天幕之后他的思想已经开阔了,不再是只局限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有了礼仪才是真正和那些蛮夷分开的分界线。

要是他们没有礼仪的规定的话恐怕现在也和那些蛮夷没有任何差别。

中原人为什么陈中原城外的那些人们为蛮夷?

除了是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排斥之外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上等人,而那些毫无规矩毫无礼仪可言的蛮夷其实和财进化的野人差不多。

“礼乐”就是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礼乐的制定者周公也难怪会被天下读书人所尊崇。

比起规矩谁又能比得过那群自认为才高八斗的书生呢。

【周朝的婚嫁礼仪上没有鼓乐琴瑟,迎亲场面并不热烈,也不奢华,但是全程无一处不令我们感到庄重典雅。

周人早已为此专门制定了六礼。

议婚时,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约的请求,以雁作为礼物,称为纳彩。

后世中国人诗意的探问,雁的生死相许被认为是夫妇间忠贞不渝的象征。

受托的媒人协雁来到女方家里面向主人请问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时辰,称为“问名”。

这时女家要设酒席款待,既是对媒人的感谢,也是对男家美意的回应。

问名之后,男家根据女子的相关信息随即在祖庙占卜,看联姻是否吉利。

好事天成,如果卜婚或得吉兆就要告知女家,依然以雁为例,这称为“纳吉”。

紧接着的第四礼称为“纳征”,也就是订婚的程序。

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后世下聘多用金银财物,厚薄不一。】

【周朝的婚嫁礼仪上通常会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一束娟帛和两张鹿皮表示定下婚约。

之后男家再派媒人用雁到女家商定完婚日期。

这个确定婚礼时间的交流过程称为“请期”。

雁,作为缔结良缘的媒介达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细节的准备。

到了婚期,男方驾车亲自去女家迎接,称为“亲迎”。

至此,六礼完备,新娘上车前母亲会为她系好配巾,表示女儿到男方家后能够操持家务。

婚礼均在黄昏举行,新人婚服以黑为主色调,只在衣服边缘适宜浅红色。

迎回新娘后男方设宴共食,把一个匏包瓜剖成两半,每瓢各做成酒杯一样的饮器,名为“卺”。

新郎新娘各拿一条饮酒,成为“合卺”。

婚嫁的程序固然依循“六礼”,而在此之前,青年男女们大多拥有自由恋爱的契机。】

看到这里朱安再次庆幸还好这些规矩没有流传到现在。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流传,在一些豪门还是流传着这些程序的,只是简化了而已。

按照古代这规矩一般人家还真结不了婚。

最重要的是嫁妆这一点归新娘私有,别人私自占据是犯法的这一点就掉到了现在。

但凡现在的这一条法律和古代一样的话相信大多数根据要结婚的人也不会有恐婚这一说法。

所以说国家的法律在这一点上还是不算高明。

整天就知道催生催生,根本不知道那些女人为什么不愿意生,也不愿意从根本的问题上去解决那些让女人们恐慌的问题。

连没有结婚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更何况是婚后的生活,换做朱安来,朱安觉得自己也会恐婚的。

……

“婚嫁之事的确是需要严谨,这可是人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