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52章 田园诗陶渊明

三任妻子一共生育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俨、俟、份、佚、佟。

孩子们年幼时活泼可爱,深得陶渊明的喜爱。

他辞官后曾专心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但是事与愿违,所有儿子都没有按照陶渊明的设想发展。

陶渊明认为长子陶俨不思进取、性格懒惰无人能及,十六岁了依旧学无所成。

次子陶俟不爱学习,写出来的东西不忍直视。

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不识数,十三四岁的年纪连六七都不认识。

幺子陶佟是个妥妥的吃货,眼里只有吃的,其他的都不关心。

孩子们小的时候,陶渊明正值壮年,还能种豆南山下。

一家人虽然生活贫困,好在能自给自足,这时候陶渊明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里行间都是田园生活的美好。

但随着年龄渐长,田间劳作有些力不从心。

原本希望五个儿子能分担责任,没想到哪个也靠不上。

面对生活的重担,曾经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被迫出仕,去面对他极其厌恶的官场。

但最终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人,再次辞官归隐、以务农为生。

陶渊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给孩子们写过一封长篇家书,书里概述了自己的一生少而穷苦,东西游走。

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全家人今日的处境感到十分愧疚。

又表达了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痛苦,同时勉励孩子们团结互助。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分家,同心协力渡过难关。

转眼陶渊明已过花甲之年,孩子们也人到中年,生活没有给这家人施舍一点怜悯。

五个儿子依然像小时候那样,等着老父亲投喂。

陶渊明被逼无奈,只能拖着残病之躯四处乞讨,靠着他人的救济艰难度日。

这一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充满了无奈,一字一句皆是困顿和忧愁。

寒风呼啸,落叶飘零,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躺在破败的茅屋里,看着窗外日渐荒芜的田地老泪纵横。

此时他已经无力乞讨和耕种,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母亲也日渐年老,自己和妻子,可以好好照顾家中老人,让她颐养天年。”

“可是,陶渊明又怎么会想到厄运会降临到他妻子的头上呢。”

“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

“王氏几年前入陶渊明家,那时候陶家破败不堪。”

“可是王氏凭着对陶渊明的爱,还有古代女子的顺从,和陶渊明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她包揽家务,照顾家中所有人。”

“学着村里农妇的样子,下地种田。”

“妻子的死去,对陶渊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看着年幼的孩子,看着年老的母亲,陶渊明又能怎样。”

“在那样的乱世,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没办法,他只能重新出去做官。”

“在出去做官之前,他续娶了翟氏。”

“毕竟家中的孩子还需要有人照顾,老母也需要有人照顾。”

“其实,他并不讨厌做官,只是他讨厌那种在官场之中,要低头做人,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陶渊明是很自我的人,他将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听说桓玄不错,有志向,可以干一番事业。”

“恰好当时,孙恩叛乱,陶渊明就想跟随桓玄,上书评定叛乱。”

“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但是不久,陶渊明发现,桓玄野心很大。”

“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平天下,平叛乱。”

“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是匡扶天下,而不是夺取天下。”

“他找了一个理由,辞官回家了。”

“这一辞官,又在家呆了两年,后来桓玄起兵叛乱,被刘裕平定。”

“一番折腾,事无所成,可是年纪毕竟一大把了。”

“陶渊明的中年危机也来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张着嘴,嗷嗷待哺。”

“要是种地能吃饱,能安居,陶渊明也就不用出去了。”

“生计所迫的陶渊明,在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

“一年后,陶母亡,渊明回家居丧,三年丁忧期满。”

“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此时的他,身在做官,心里念着的却是他的田园。”

“旅居官场许久,从第一次出仕到如今,已经过了十来年了。”

“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生活,实在无心留恋。”

“幸好陶渊明比较豁达,否则大概是承受不住,非得抑郁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