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太子的李承乾,跟没当的时候一般无二,不过好在李世民并没有剥夺他出宫散心的权利,只不过,出宫的时候,身边多了言官跟随,就实在讨人厌了。
尤其是十二月初的时候,随行的还多了个魏征,就要人命了。
要是被这老小子参一本,把自己也参回长安咋办?
坐在出宫的马车上,李泰看了一眼陪同坐在一边的魏征,终究是忍不住询问道:
“魏大夫,不知您今日为何要陪同皇兄一起出宫?”
魏征拱拱手,道:“太子作为储君,本就该留在东宫,如今居然时时出宫,实在是让微臣好奇,所以就打算趁着休沐,陪同殿下走一遭。”
等于是啥也没说!
虽然魏征没有透露,但是李泰也猜测到了几分。
多半是因为李承乾频繁出宫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堂堂皇子,尤其是成了太子以后,还要每月出宫两次,实在是史无前例。
作为当今朝堂上脖子最硬的一位,肯定是要研判一下,并看情况要不要上奏。
弹劾李承乾一下还没什么,毕竟太子就是被用来弹劾的,但要是自己有幸上了魏征的弹劾名单....
李泰打了个哆嗦。
别看魏征现在只是正五品上的谏议大夫,但是刚刚才从河北回来,成功安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
有这份功劳在,过不了多久他就能升官。
风头正甚的魏征,一旦把这把火烧到丰收殿,可咋整!
带着重重的忧虑,马车穿过明德门,没多久就抵达了丰收殿。
才下马车,就看到了官路一侧熙熙攘攘的济世堂。
李泰散步消息的方法,到底是产生了效果,如今哪怕是蓝田县和万年县的百姓,都有过来求医问药的。
武德年间,虽然轻徭薄赋,但土地到底更多的控制在地主的手中,寻常百姓暂时只能算是饿不死,但是有钱寻医问药,却是说笑了。
一些黑心的走方郎中,用用偏方还行,正式的医生还是看不起的。
济世堂的出现,可以说解决了百姓的忧愁,经历不信-狂喜-奔走相告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济世堂成功人满为患。
为了让熬夜等候的百姓能有个安歇的地方,李泰不得已下令在大棚的背面,设置了一些帐篷,好让这些百姓有个避风的地方。
因为大棚最高处,是一整面的烟道,靠着大棚背墙的一侧,至少还是热乎的。
跳下马车,魏征先是看了看人满为患的济世堂,又抽查了一下济世堂的药材,确保百姓确实没有付钱,随即板着的脸缓和了不知道多少。
尤其是他发现大棚背面的设置后,更是满意。
“这些百姓避风安歇之所,是卫王殿下您下令设置的?”
见魏征的脸色好了不少,李泰赶紧点头:
“是的,本王看好多远路赶来的百姓,排了一天队却还要赶夜路回家,有些甚至为了早些看病,半夜就赶过来的,于心不忍,所以就下令准备了这些帐篷。”
魏征满意的点点头,对李承乾说:“太子殿下,您看,卫王殿下此举,才是真正的皇家风范,济世堂虽然为皇家传名,但帐篷的设置,堪称锦上添花,得到如此待遇的百姓,自然会对皇家心生感激。”
“皇家统治天下,第二位才是统领勋贵,第一位,该是调剂民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皇家的地位才是铁打的,国力才能随之增加。”
李承乾没想到明明都到了宫外了,魏征还会给自己上课,但是这毕竟是道理,只能拱手听训。
相比较李承乾,李泰就不怎么理会魏征的话。
不仅仅是因为他只是王爷的身份,还因为他深知这个道理有多么的无力。
让百姓安居乐业?
说起来轻巧,做起来难啊!
说到底,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被人真正正视过。
历史上几个所谓这个之治,那个之治的,只是国力强大,外无强敌,官仓填满了而已。
真要细看的话,就算是贞观之治,也算不得什么,因为一旦出现瘟疫灾荒,还是会有不少冻饿而死的百姓。
至于这个数据....
没有史书会记录。
大家看到的只是虚幻的盛世而已,哪怕魏征,也是一样。
将作监的木匠还有不少停留在这里的,大棚的材料还有不少剩余和备用的。看到有些行走不便的百姓,李泰就下令让工匠制作出一些长椅来。
“卫王殿下当真是爱民,竟然还注意到了如此细枝末节,不论如何,此次济世堂的成立,殿下当居首功,也能获得百姓的爱戴啊!”
明明是夸赞的话,听起来却阴仄仄的。
李泰回过头,就见魏征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太子丢到了一边,转而跟着来了自己这边。
“魏大夫这话可是说错了,下令建设济世堂的,是父皇,本王的护卫前往各个村落宣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