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06章 君主立宪的开端

“孔子曾经感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刘先生解释一下这句话,免得再有人误解。”

刘宗周是不想配合皇帝给建文君泼脏水的,但是皇帝对他如此礼遇,他又不能不解释,只能道: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子《孟子集注》曰: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商周之时有殉葬,周朝渐用草扎而成的刍灵、也就是刍狗而代之。类似今日的纸人纸马,略有其形而已。”

“到了孔子之时,开始出现像人的陶俑。”

“孔子因为陶俑越来越像人,担心重新出现殉葬,故而有此感叹。”

朱由检听得连连点头,向群臣道:

“刘先生的解释,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孔子是不是这个见解?”

孟子、朱子的话,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孔贞运还出言补充道:

“《孔子家语》有云: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偶亦人也,是无益于丧。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

“孔子反对殉葬,而且反对死者用生者之器。”    “《礼记》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这些记载,都表明了孔子的态度。朱由检点头赞许道:

“孔子不愧是至圣先师,他虽推崇周礼,却没有一味盲从。”

“但是建文君却不学无术,圣人真意没有学到,反而去学周礼中早就被废弃的殉葬。”

“此人不仁之至,而且不孝不悌。用殉葬伤了太祖圣德,还逼湘王自焚,逼迫成祖起兵。”

“如果真要定谥号,他给湘王谥的‘戾’字,朕看更适合他本人。”

这让群臣再次捏了一把冷汗,知道建文君的恶名算是甩不掉了。

如果以后还有人为建文君请庙谥,那就得先推翻这一个“戾”字。这个非正式的恶谥,杀伤力比真正的恶谥还要大。

毕竟真给建文君上恶谥,必然会有人给他辩解。避免方孝孺等建文忠臣的名声,因为追随一位恶君而受损。

但是事情妙就妙在,皇帝并非正式上谥号,只是一个感叹。

如果有人反驳,那么建文君的恶事,就要由建文忠臣承担。

这是臣子更不愿接受的,所以他们只能默认这个评价,让皇帝把脏水泼给建文君。

从今以后,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认为建文学习周礼改制是好事,也不会有人说“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这类的话语。

——

成功把殉葬的责任栽给建文君,朱由检为了固定建文作恶的结论,又向群臣说道: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和建文君相关的三件恶事,应该如何避免呢?”

“诸卿请试言之!”

群臣面面相觑,听出皇帝是打算把太祖杀戮功臣、宫人殉葬、逼死宗亲这三件恶事彻底套在建文君头上。

如果因此再制定什么制度,对建文君的评价,那是再也无法被推翻——

在这个重制礼乐的时候,任何新的制度,都有可能写入重制后的礼乐。

想推翻对建文君的评价,就要推翻新的礼乐制度。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让之前暂时退让、图谋将来再给建文君争庙谥的臣子,感觉有些不妙。

但是礼部尚书温体仁,已经配合皇帝出言道:

“太祖杀戮功臣,是因为建文君继位非礼,太祖不得不为他除去有可能的威胁。”

“臣以为陛下应恪守礼法,按礼法定继承人。”

“这样不用担心继承非礼,自然也不用除去他人。”

朱由检对于此言微微点头,没有拒绝温体仁提出的按礼法确定继承人。

大明自成祖以后,皇位传承就异常稳定,全部能按嫡长房继承制解释。不像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几乎没有正常继位的。

朱由检对这点还是赞赏的,他在提出嫡长房继承制和继承顺序的时候,就有遵守这个制度的觉悟。

而且他也不想因为储位之争,让朝堂陷入撕裂。

再加上大明臣子对争储普遍不感冒,之前的国本之争就是为了避免争储和站队,朱由检对此颔首道:

“继承礼法,确实是礼乐制度最关键的地方之一。”

“周礼的核心,就在于嫡长继承制。”